一、一、学院基本情况

  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设有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和电子信息类专业学位点【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含量子技术等)、通信工程(含宽带网络、移动通信等)、人工智能专业领域】硕士学位授权点,及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和物联网工程3个本科专业,继2022年全部入选教育部“双万计划”一流专业建设点之后,今年三个专业全部进入最新软科排名A系列。其中通信工程专业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已通过工程教育认证。

  在软科最新发布的2023中国大学专业排名中,通信工程专业位列全国同类专业第45名(A,前8%,北京市属高校第1名),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位列全国同类专业第62名(A,前9%,北京市属高校第2名),物联网工程专业位列全国同类专业第55名(A,前9%,北京市属高校第2名),我院全部专业入选2023软科专业排名前10%。学院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进入学科排名前40%,学科与专业群整体实力处于北京市属高校第一序列。

  “信号与信息处理”二级学科获批于2006年,是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为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引领学科,下设有智能感知信息处理、复杂信号与信息处理、宽带移动通信系统关键技术、智能传输与高速互连四个研究方向,汇集了一支包括北京市教学名师、北京市长城学者、北京市科技新星、北京市“海聚工程”高层次人才等在内的优秀人才队伍。本学科现有专任教师73人,92%具有博士学位(全部来自双一流高校),38%具有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经历、26%具有海外学习、工作连续一年以上经历,其中本科毕业于985高校(含信通学科A层次高校)占25%,本科来自双一流高校占52%。教授11人,博士生导师4人,高级职称教师56人,硕士生导师57人。北京市教学名师1人、北京市高校青年教学名师2人、北京高校优秀专业课主讲教师3人,北京市长城学者1人、北京市优秀教师1人,北京市科技新星3人,北京市科协青年托举人才5人,北京市高层次留学人才回国资助2人,兼职院士1人,IEEE Fellow 1人,ACM Fellow 1人,45岁以下中青年骨干占74%,全部毕业于“双一流”高校或中科院等知名院所,学术梯队和学缘结构合理。学院主动适应社会需求,加强对研究生综合素质及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毕业生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受到科研院所、大型国有企业等用人单位的欢迎,就业率100%。

  学院拥有(原信息产业部)信息与通信系统重点实验室、光电测试技术与仪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联合共建)、现代测控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联合共建),与中兴通信、北京川速微波、北京佰才邦等知名企业共建校企联合实验室4个,与美国密歇根大学、美国奥克兰大学、美国乔治梅森大学、澳大利亚詹姆斯·库克大学、北邮、北理工等国内外知名高校院所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为高质量人才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近年来,学院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9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专题3项,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2项,国防十三五预研3项,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计划课题(子课题)5项,国防科工局1项,国防科技173计划1项,省部级科研项目30余项,先后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防科学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中国专利奖1项,北京市及行业科技进步奖多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和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等多项科研与教学奖励。近五年,学院在研科研项目经费6000余万元,获发明专利60余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360余项。近三年发表论文380余篇,在Nature、IEEE  TRANSACTIONS ON COMMUNICATIONS、TVT、TWC等国际顶级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其中SCI、EI、ISTP收录20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28部,出版教材12部,其中:国家级教材2部,编著《数字信号处理教程》(程佩青)和《通信原理简明教程》等经典教材,累计销量超过75 万册,与企业联合研发高精度测速雷达系统,替代了同类进口产品并实现了出口,国内市场占有率超60%。

  

二、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及下设学科方向简介

 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主要研究信息的获取、存储、传输、处理、表现和应用,以及信息与通信设备及系统的设计、分析、开发、维护、测试、集成和应用。本学科一方面以信息传输和交换为主体,研究各类信息与通信网络及系统的组成原理、系统协议、性能评估和增值应用等内容;另一方面以信号与信息处理为核心,研究各种形式信号的产生与获取、信号处理算法与体制、系统应用和系统安全等内容。它涵盖了移动通信、光通信、量子通信、图像处理与计算机视觉、多维信号处理、导航定位、雷达与声呐、信息安全与对抗、物联网等众多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是信息领域的主干学科。

  本学科以《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首都教育现代化2035》、《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和《北京市“十四五”时期高精尖产业发展规划》、《北京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行动计划(2022-2024年)》、《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教研〔2020〕9号)、《北京市“十四五”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2021—2025年)》和《关于推进新时代北京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京教研〔2021〕5号)等为指导,以智能感知信息处理、复杂信号与信息处理、宽带移动通信系统关键技术及智能传输与高速互连四个学科方向为学科重点研究领域。

  近年来,本学科围绕智慧感知技术、绿色网络通信技术、宽带移动通信技术和微纳信息系统技术开展学术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及一系列研究成果。特别是在智能交通领域雷达信号处理技术、复杂环境无线通信技术及三维系统级封装集成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智能感知信息处理(学科方向)

  本方向以智能感知信息处理理论研究为核心,主要从事雷达信号目标识别与处理、电磁探测成像理论与技术、高分辨率三维成像技术、目标特性建模等理论研究与技术应用。本培养方向的特色在于物联网传感感知、基于深度学习的智能图像理解与识别、增强现实、场景建模、数据整合与智慧挖掘。本培养方向的优势在于将雷达信号目标跟踪与识别技术应用于智能交通、将电磁探测成像、目标特性建模等技术应用于信息与能源交叉领域。相关研究成果可应用于人工智能、大数据、网络安全、智能交通与安防、嵌入式手机编程、人脸识别等。近年来主持完成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国家级课题,提出了3DGIS虚拟现实技术、汽车测速雷达智能分车道等技术,相关研究成果获北京市科学技术奖

  复杂信号与信息处理(学科方向)

 本方向主要研究面向下一代网络体系结构、无线通信、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复杂信号与信息处理理论与技术,包括通信信号处理、绿色网络与通信、协同感知网络、光信息处理、智能语音与音频处理等。特色在于综合运用复杂系统与复杂网络、数字信号处理、计算机网络、传感器网络等理论与技术,多学科交叉与融合,解决无线网络能效管理等问题。优势主要体现在绿色网络与通信、分布式协同感知网络、导航信号处理等方面。近年完成了多项国家自然基金和北京市自然基金,提出了分层合作博弈的端到端绿色网络体系结构,解决了无线分布式协同感知网络的几个关键问题。

  宽带移动通信系统关键技术(学科方向)

  本方向专注于新一代移动通信传输和网络技术。为应对未来移动通信爆炸性的业务增长、异构无线网络的并存环境、差异很大的业务种类等技术挑战,在传输技术方面研究高频谱效率、高可靠传输技术,主要包括高频段、超宽带及多天线通信技术;在网络技术方面,将信息技术与移动通信有机融合,研究基于网络功能虚拟化技术的弹性网络架构,针对不同应用场景开展移动物联网中的网络切片、边缘计算等关键技术研究。针对复杂无线环境,开展无线通信中的人工智能技术、异构网络感知融合技术研究,为实现复杂异构网络高效的动态智能化管理提供支撑。本培养方向跟踪国内外前沿技术,承担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课题在内的多项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该研究方向及研究成果在宽带移动通信技术领域具有较为广阔的应用前景。

  智能传输与高速互连(学科方向)

 本方向专注于芯片间至机柜/基站间不同层级电/光互连上的高速、智能化信息传输/交换的相关理论与技术,应对先进雷达、智能通信与网络计算、神经元拟态电子学、量子计算等新兴战略性应用的迫切需求。相应研究高速互连网络信息论与信道建模,为网络架构与传输协议优化提供理论依据;将电路与电磁分析相结合,研究高速传输硬件信号/电源完整性/电磁兼容性设计与分析方法,建立软硬件工具;同时研究传输架构与系统计算性能、能效、可靠性关系,以及模拟生物神经行为和可进行量子计算的微纳米系统设计与构建理论,建立可重构智能信息交换与处理机制;研究上述硬件实现的微观行为及其机制、制造工艺机理。本培养方向跟踪国内外前沿技术,承担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课题在内的多项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该研究方向及研究成果在智能传输与高速互连技术领域具有较为广阔的应用前景

  

三、电子信息类专业学位点【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含量子技术等)专业领域】及下设专业方向简介

 电子信息技术(含量子技术等)专业领域围绕电子信息与通信产业需求,发挥多学科交叉优势,通过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的支撑和配合、产学研的相互促进、实践环境和条件的综合利用,培养掌握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含量子技术等)领域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适应技术发展和社会需求,具备较强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面向生产和科技开发一线,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本专业领域专业硕士的培养,将在掌握电子信息与通信基本理论、方法的同时,重点突出实践环节,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本方向人才培养主要围绕信号与信息处理、智能芯片与先进封装两个专业方向来进行

  信号与信息处理(专业方向)

  将信号处理技术与空天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相结合,主要研究信号检测与处理、雷达信号处理、光信号分析与处理、智能语音处理以及移动互联网、信息中心网络、网络软件化、无线传感网络等工程应用技术;特色在于信号处理技术与网络计算技术的交叉与融合,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优势体现在智能交通信号处理、智能视频分析、新型网络体系结构、网络软件化等工程设计与开发方面。

  智能芯片与先进封装(专业方向)

  专注于结构紧凑、功能多样齐备、可灵活重构的智能化基础信息硬件工程解决方案。研发微纳米机电器件与系统技术,通过研究硬件架构与系统性能关系和三维异质集成组件结构原理,开发信息硬件智能重构技术;开展神经元电路设计,研发出人工智能与神经计算电路技术;开展量子计算与通信专用微纳米硬件单元与组件,形成量子计算基础硬件。相关研究内容为物联网与大数据、微波/太赫兹波传输及光通信、人工智能及类脑计算、量子计算与通信提供硬件技术支撑。

四、电子信息类专业学位点【通信工程(含宽带网络、移动通信等)专业领域】及下设专业方向简介

  本领域面向国家和北京市重大战略和国民经济建设的需求,围绕宽带通信、移动通信基础理论和共性关键技术的攻关研发,以“提供适用于各类环境中的通信关键技术,保障信息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有效可靠传输”为目标,致力于构建宽带通信与网络、天地互联与融合、高速通信和信号处理平台,解决智能环境感知、通信与计算等新兴战略应用迫切需求,依托多学科交叉,重点研究通感算融合的系统架构与关键技术,实现智能万物(包括人和物)互联,为大幅提升复杂无线网络在智能感知、信号处理、资源调度能力提供关键技术支撑。在此基础上,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促进科研成果转化落地。

  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方向)

  面向工程应用,以“保障任意节点(人和物)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有效性、可靠性互联”为目标,探索将智能计算技术应用于复杂信道环境下的万物互联,提供基于神经网络的智能通信信号分析处理技术及实现方案,构建基于软件无线电的可重构系统架构,从而针对不同场景,实现智能万物互联。相关研究内容为大幅提升通信网络的传输能力、处理速度、智能化水平以及推动万物互联的工程应用提供关键技术支撑。

  智能隐蔽通信与信息处理(专业方向)

  智能隐蔽通信与信息处理方向面向国防科技和信息通信技术产业需求,基于人才培养目标和高等教育规律,通过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的支撑和配合,充分利用国防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培养具有创新意识,掌握隐蔽通信领域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备良好的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具有过硬的军事素质和职业道德,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本方向专业硕士的培养,将在掌握智能隐蔽信息通信基本理论、方法的同时,重点突出科研实践环节,与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等企事业单位相关优秀导师合作,组建高水平导师队伍,引入国内高水平大学一流师资和先进培养经验,为国防工业培养、具备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能力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

五、电子信息类专业学位点(人工智能专业领域)及下设专业方向简介

  人工智能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前沿技术。电子信息类专业学位点(人工智能专业领域)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具备多学科交叉的特点,涵盖了通信网络、信息传输、智能信息处理、影像解译等电子信息发展的热点领域和前沿方向。本学位点以“智能信息通信”为特色,以产业需求为目标,开展人工智能核心理论、方法、技术和应用研究,解决人工智能广泛应用中面临的科学和工程问题。本学位点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系统的知识体系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让他们能够从事科研、教学、高端技术研发和管理等工作。

  本方向人才培养主要围绕智能信息通信、智能信息通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两个专业方向来进行。

  智能信息通信(专业方向)

 智能信息通信方向围绕人工智能+信息通信技术产业需求,发挥多学科交叉优势,通过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的支撑和配合、产学研的相互促进、实践环境和条件的综合利用,培养掌握人工智能+智能信息通信领域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适应技术发展和社会需求,具备较强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面向生产和科技开发一线,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本方向专业硕士的培养,将在掌握人工智能+智能信息通信基本理论、方法的同时,重点突出科研实践环节,与北京邮电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北京大学、东北大学等高水平科研院所相关优秀博士生导师合作,组建高水平导师队伍,引入国内高水平大学一流师资和先进培养经验,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智能信息通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专业方向)

  智能信息通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方向是2020年经教育部批准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与美国奥克兰大学(Oakland University)合作举办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项目,纳入国家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该项目是北京市属高校中唯一获批的研究生层次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旨在引入具有先进性、高水平的科学教育资源,充分发挥两校理工学院的综合优势,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和中国情怀的创新型人才。。

  本项目由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仪器科学与光电工程学院、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共同承办。“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与“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是本校的特色优势学科,其中二级学科“精密仪器及机械”是北京市重点学科,“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是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2019年入选北京市首批高精尖共建学科,与清华大学共建。本项目拥有双聘院士7人,拥有国家百千万人才及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中国科协青年托举人才、北京学者、北京市科技新星、北京市有突出贡献科学人才、科技北京百名领军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人才、北京市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支持计划杰出人才、北京长城学者、北京青年拔尖人才等高层次人才17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4人,北京市中青年学术骨干16人。拥有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1个,北京市学术创新团队4个,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2个。